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大馬學府怪物 ------ 半津貼學校

或許,有可能,全世界只有大馬才有這種華小問題。

學校變小了,變老了,變破了,通常在政府還沒有找到更大的新校地之前,先有善翁或財團獻地。

接著籌募建校基金的活動展開,千人宴,萬人宴,拍賣會和義賣會輪著來;地方善翁和所有校友一面搖頭,一面捐獻,頭搖給政府,捐獻的是對母校的愛心和華教的熱心。

小朋友們放學回來,交給爸媽一張籌款卡,說明多少不拘,最重要填滿,再補說一句:我同學一天便填滿了,他那張最少的都有50塊……。

這一切,都是每一位華校生的成長記憶,大部份也都還由下一代延續。華社長年的籌募建校基金活動,陪伴著我們長大,也在我們的內心裡深深烙印“華教當自強”這五個字。

環顧全球,可能獨有大馬華社有此華教成本和壓力,原因只有一個,國小無法滿足華社對母語教育的要求,華社只好自己加油。是不是要感謝政府,華社還有這個自由?還是要怪罪華社,固執的抽離國家完善的小學教育體制?

於是,產生了“半津貼學校”這種大馬僅有的學府怪物。

華社自己找地、建校並設立董事部管理,怎麼說都是舒緩了政府必須負擔全民教育成本的壓力,這是華社有功勞,但是勝利品卻被政府歸類為“半津貼學校”。

半津貼,即是最多給一半或選擇性負擔學校部份操作費用。通常,只有犯錯或表現不佳者才會受到“半薪”待遇,華社自行負擔建校以收納日益增多的學子,好像是不給政府面子,被懲罰了,所以沒得享“全津”。

“全津”和“半津”華小有什麼不同?照副教長魏家祥所說,只是校產主權歸誰的分別而已,操作一樣。待遇又如何?副部長沒說清楚,只說兩者只是學校的類別,最重要是如何讓不同類別的學校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副部長還特別補充,第10大馬計劃已對“半津”學校額外撥款。

既是“額外”,證明過去對半津貼華小是“見外”了。既然照顧不到,當然也就沒有公平之說,副部長如今有此“公平對待”的壯志,應是華小之福。

其實,回首華小走入“半津”的坎坷歷程,何嘗不是因為熱心華教的華社有見政府資助的不平衝,才咬緊牙關在族群裡面挖金,為自己的子弟們創造更美好的教育環境?半津貼學校,也是這些歷史形成的另類學校。

所以,太平華聯二校董事部與贊助人的“全津”和“半津”之爭,所有熱心華教的老友變成冤家,實在冤枉,因為是被當局的分類政策造成的。

當局若有心,廢除全半津之分不就得了,應該一律同等資助各類學校,教育本來就是無私付出,教育應該學習孔老夫子有教無類。

為何還要守著收編民間籌募的校地的法令?校地是華社辛苦的血汗錢買下的啊!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10年7月9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