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發生黨爭的時候,其實也像大選一樣為報社帶來煩惱,因為不管你同不同意,一定會被逼去打平衡戰,而且是那種要符合開戰雙方標准的平衡戰。
甲方會投訴你刊登乙方的新聞和照片多過他們,乙方會抗議你的評論對他們不友善,隔天同類的投訴再來,只不過角色替換,改成乙方不滿甲方的消息更大更多,再接下來的日子,都是這樣子替換投訴。
(他們故意忘記,當任何一家媒體的收入不平衡的時候,他們人影都不見,就算是要表現關懷,也只是寄來新聞稿,還要報社付打字費、紙張費和墨水費將他們的關懷新聞刊登出來。如果落難的報社不刊登他們的關懷,只怕還會被投訴呢。)
但甚麼是平衡?如何才算真正的平衡?按照我們的說法,不傾向任何一方便是平衡。可是,他們的標准不同,而是以件算,以自己的呎量,以自己的利益著想,以他們認為的平衡為平衡。
遠的不再說,最近的“翁蔡春秋”,兩派都向我們論長短,雙方都對准確的報導不滿意,像是在訓練你的修養和脾氣。
自翁一刀砍下菜頭後,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報社也撥了大幅度的寶貴版位讓雙方展開輿論戰,無他,因為馬華在政府代表華人,馬華大亂,便是華社在這個國家的力量大亂,所以華人瞭解得越多,越准確越好。
此時,報社人員就得用心執行他們的任務,如何在海量的新聞稿中選擇比較“有營養”的資訊,在限定的時間內供給予讀者,是很吃力的工作。
因為政黨的新聞來源立場分明,大部份千篇一律,報社哪裡可以讓讀者在一整版內看到10則不同地區的新聞,在講同一件事,卻沒有新的建議和評論呢?所以只刊代表性的人與文,其他的省略了。
可是,不管是大選還是黨爭,通常都是當權派沉穩應戰,而挑戰派不只喧囂開炮,還是千變萬化的連消帶打,發放的資訊多姿多彩,完全符合了讀者的好奇心。如果不是離譜荒謬,又有可能性,媒體多會整理後刊登,可是用多了就被指傾向挑戰派了。
當權派死板板的一板一眼,開口閉口都是“我們的一致決定都是基於黨的形象和利益……”,不然便是“不欲置評”、“時機未到”……,大佬,這種官腔刊登一天就已經太多了。
至於平衡的評論,難度就更高了。
翁詩傑有犯錯誤,他不應開除基層票選出來的蔡細歷,蔡細歷也有他不對的地方,他不應該一直用同一間酒店的同一間房;翁詩傑如今才懲罰蔡細歷是正確的,這表示他的道德觀始終如一,蔡細歷的大反應也沒有錯,因為同一個錯誤被懲罰兩次……。
是這樣的平衡評論嗎?我想翁總和蔡署理都不要看,更何況報社的衣食父母讀者?如果硬要指我們傾一邊,好吧,我承認有偏袒,但卻是傾向讀者,因為讀者有知情權。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09年9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