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誰在乎消費人利益

豬肉價格風波吵到今天,“內情”的輪廓已經越來越分明。

原來,就只是那幾個豬肉業者組織和豬農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講好聽是在“分豬肉”,講坦白點則是在“搶豬肉利潤”。

他們都說,一切都是為了消費人著想,最重要是不要讓消費人吃到貴豬肉,尤其農曆新年將至,華人用豬量大,價格必須合理才對消費人公平。

可是,就是沒有一方願意將自己所賺的份額減低,卻一味埋怨對方的利潤太高。精明的消費人看在眼裡,對“內情”的瞭解也已經盤算在心裡。

又要多賺又說要便宜賣,好像都是一批精神分裂的生意人在左右著豬肉價格。

馬華和華總已經介入調解了,也各有建議,但對於解決這場豬肉大戰會樂觀嗎?我倒不看好,除非他們有能力補貼業者認為少掉的那塊肥肉。

一種豬肉養百種人,更不是每個人對養豬業和豬肉有共同的看法,有人愛豬如命,也有人忌豬如仇。在一個家庭尚且如此,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更是不用說了,尤其像馬來西亞這麼可愛的國家。

有人認為養豬帶來污染,他國要養就讓他們養好了,要吃的人進口就好;有人認為養豬是國內唯一由華人全權控制的行業,不能讓進口豬肉毀了這一份專業;有人不愛吃豬肉,有人吃長齋,他們覺得大馬有沒養豬都不是問題……。

所以,馬華建議開放進口豬肉和華總提議設立報價機制,看起來確是各有好處,但也有人有其他的看法,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看是誰得益,誰受打擊。

比如說,進口豬的品管問題,馬華有能力或有絕招如何監督嗎?如果懷疑國產豬有吃長肉劑,但誰能肯定他國賣的不是黑心豬肉?如果馬華有意協助解決豬肉風波,就不要只是說了“建議進口”就算,這會讓人誤會另有議程,好像不把豬農當朋友。

華總提議的設立報價機制,看起來陣容龐大,包容了各派系和官方代表,其實也不過是設立另一個集中的“吵價”平台,讓大家商議公平分配利潤。

問題是,各方都不要少賺才是問題癥結。報價機制的平台可能可以做到各方代表同在圓桌商討,但能不能大家都退一步,只能到時再說。怕的是,最後還得交給官方強制性定價,那時就看誰跟誰的關係比較好,誰受到的損失或許比較少。

因此,禽總生豬組主任馬進禧不必放出狠話,說只要豬肉商、屠業行或豬肉消費者三造停止炒作豬肉價格問題,他就辭掉生豬組主任職。因為利益當前,商人們不在“明炒”,也會在“暗炒”,就算馬進禧辭了職,難道豬農就會壓低生豬價?

身為消費人,我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又便宜又安全的豬肉,誰會相信豬肉風波是為了消費人的利益。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10年1月27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