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吉還沒有真正“登基”首相寶座,但官場與坊間已在議論誰會進入納吉核心,掌部長大權,在新朝登天。
因為人人關心,所以紛紛臆測,民之所求,不外是得一清官,則蒼生萬幸矣。所以臣民們如斯捕風捉影眾說紛紜,還請准首相納吉多多包涵,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了。
納吉會用甚麼人助他治國,確是令人關注。如果根據國陣成員黨政黨分配的慣例,只是將熟悉的臉孔安插在一個已存在的部門,非以對方過去的服務光芒和潛力,以及搶救馬來西亞的未來作考量,這種補缺的組閣方式,優點是做足了安撫工作,缺點是讓人民缺少了期待。
如果不以均衡方式分配部長職,納吉必須面對來自內憂外患的國陣成員黨和巫統內部各派系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窮於應付之際,又如何去有效治國?如此氣候上任,確是納吉的難題。
但是,在治國和治黨的十字路口中,在伯拉自承的錯誤裡,在擔心餓肚子的全民眼皮底下,我覺得納吉心裡應該有了答案。
我相信,也希望納吉的選擇是先國而後黨,吸收其他國家和歷史君王的經驗,除了在黨內覓英才,也大膽從黨外廣納賢良入閣,吸納無政治背景各界菁英的專業意見,讓他們全心為國為民,必有效益。他應該知道,這時候還只去滿足特定種族和固打制,那只是填補,不是拼經濟,倒不如在恢復體力之後再看要不要追算,才是生路。
唐朝締造盛世,皆因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清明。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因而造就了萬古流芳的“貞觀之治”。
所謂納諫,其實就如伯拉之前所要的“聽真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問題在於諫臣講的真話,忠言必逆耳,君王聽了是拒還是納?聽了真話之後發號施令,大臣會不會真正聽話,也是一個問題。
適逢政權交替日,納吉若有意納諫治國,不妨再去問一問伯拉的經驗。伯拉的老人言,肯定比老馬言好聽多了。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09年4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