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叫人借錢裝修又來打對台,是要幫還是害雜貨商

多數人兒時記憶的世界裡,至少有一間陪著成長的雜貨店,通常是小時候最喜歡留連的地方。

那裡有最新型最大件最想要的玩具,也有像山一樣高的各種零食;在一排排擺滿玩具和食品的架子中歡喜穿梭和尋覓,是成長中無法磨滅的美好記憶。

在那裡,爺爺奶奶買了玩具水槍和鐵甲人給你,也讓妹妹挑了會響的洋娃娃;你或許也曾在雜貨店號啕大哭,因為媽媽不讓你買第三輛跑車;你或許還記得,雜貨店老板娘煮的咖哩麵,至今仍是你最懷念的家鄉味。

或許也曾聽過哪位阿姨欠了雜貨店老板好多錢,但過年過節還會收到老板送來年柑;有哪位鄰居,原來是老板用貨車飛送到醫院出生的;或許你曾幻想自己是雜貨店老板的孩子,有吃不完的零食,喝不完的汽水,還有裝滿鈔票吊在半空中的錢桶。

許許多多的回憶多數是溫馨的,沒有幾個“東西昂貴”的感覺殘留在記憶裡,沒聽說過幾個雜貨店老板賺了暴利而發達。

成長後雜貨店的硬體、服務、衛生設備和價格競爭力也跟著提升 ,但許多老板的人情味還在,價格和賬期都有得談,一切交易都有彈性,外勞扛煤氣桶上門也不另收費。只要雜貨店不是看起來髒兮兮,老板依然親切,左鄰右舍都會開心光顧,順便東家長西家短的話家常,也沒聽說過幾間雜貨店因為外觀問題而生意大跌。

在霸級市場打濫商品行情的時代,雜貨店根本沒有機會賣貴來“趕客”,財團投資的名牌24小時便利店、旅遊勝地商店和機場商店基於租金和員工成本過高,售價才會比較貴,但他們的顧客群多是過客,不是長期“受害”的普羅大眾。

雜貨店的功能和生態,到目前為止與我們的生活依然協調和平衡,不必特別裝璜,不會因門面特別華麗而財源廣進,需求平均,正在恰當的環境適當的服務著老百姓。

所以政府推行的雜貨店轉型計劃,提供6萬至10萬令吉的低息貸款供申請為轉型和裝修等用途,至今只獲240間雜貨店響應,不及全國雜貨店總數的1%,而且其中只有20位是華裔,問題就在於此,如果借了錢美化了店,卻不保證利潤更高,反要面對攤還貸款的壓力,有這麼傻的人嗎?

當局也真奇怪,一方面說要協助雜貨商提高收入而提供貸款提升引客設備,另一方面卻大肆宣傳和設立“一個馬來西亞人民商店”,宣稱由政府推動,霸級市場財團撐腰,直接向廠家買貨自家包裝,保證價格至少比市場便宜30%以上,而且品質絕對上乘,這根本是直接對著小本經營的雜貨店來幹,算是哪門子的政策?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11年9月28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