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有情國產片徵無情稅

《初戀紅豆冰》80萬令吉娛樂稅退稅的事件,應該不停的通過各造的遊說和請願,繼續爭取下去,哪怕它可能會被投機的政客將之扭轉成政治課題。

為了與國家共同塑造一個公正的馬來西亞,以及改良在本地娛樂事業中已經不合時宜的語文政策,牛導陳慶祥的斗志不要像紅豆冰那樣冷卻下來,趕快去學好“炸冰淇淋”絕招,讓“紅豆冰”可以保溫,熱度不減,課題不溶。

這不要跟當局對著幹,只是要一個說法,一個合理又合時宜的說法。

更不是挑戰國語的超然地位,只是確定100%本地制作的電影,何以仍要讓它被過時的法令所傷害?尤其在這個時代,《初戀紅豆冰》確定比大部份60%國語的電影擁有更大的市場。

政府年年耗巨資向全世界介紹馬來西亞的宣傳影片,還不是以英語媒介為主?甚至拍攝費用全數由納稅人包括阿牛也有份掏腰包買單,說明政府很清楚國語一出到海外就“不夠用”了。

這一點,向時常忙著出國推銷馬來西亞的旅遊部長黃燕燕請教就知道了。

只有用更多人聽明白的語言介紹馬來西亞,人家才有機會聽到馬來文的“selamat tinggal”,當聽到馬來文很好聽的時候,就會自動去找60%國語的本地影片來欣賞。愛國語,發揚國語的方法,如今並不是關起門來上國語課自言自語就可以了,這只能保留在kampung。

發展娛樂產業更是,無論是歌曲或影片,先要讓人有興趣聽明白,他才有可能走進來看更多,所以作品的市場取向,必須很明確和准確。此外,只要是能夠介紹到大馬多元種族文化和民情的任何類型影片,都是最愛國的影片,大馬不就是靠“多元種族文化和民情”的賣點向全世界推銷旅遊嗎?

《初戀紅豆冰》就是這樣的電影,它甚至向全世界展現了“馬來仔”竟然可以在大馬生活得這麼“中國”,並天衣無縫的溶入社會。

南洋華僑固執和保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堅持,能保留到第3代甚至第4代,未來還會保持下去,靠的也是大馬各族之間的契約,這是大馬引以為傲的成功,政府何以不將《初戀紅豆冰》視為宣揚獨特民情的電影,卻以外國影片對待,抽稅刁難,向有功國片無情抽稅?

記得《初》片課題燃燒時,有關當局的正副部長都已釋放極為正面的反應,消息好到阿牛只差80萬令吉的支票到手,突然間一切都像是幻覺,80萬像紅豆冰溶掉了。理由還是一個,沒有60%國語對白。

部長是有意刁難或當初副部長和媒體都會錯意了,部長本來就無意扶持中文片?

《初戀紅豆冰》不只沒有得到當局撥一分錢資助,還得付稅讓當局用來發展本地制作,制作那些不知誰看到,也不知有沒有吸引人家注意到馬來西亞的影片,怎麼說都是難以服人。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10年11月29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