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敦林哪能勸得了翁蔡

馬華前老總敦林良實說,如果他有被翁詩傑和蔡細歷雙方邀請的話,他願意充當兩人的調解人。敦林會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說“我願意”,充分表現出一位黨元老的期望和關懷。

也好,在中央代表還沒有炒出一碟香辣的蕹菜,換回馬華的安靜之前,由敦林來弄個“燉蕹菜”,或可調出個和諧的味道。有機會點菜總是幸福。

問題是,翁蔡春秋已到戲肉,兩派人馬整裝待發,只待擇日決戰光明頂,要怎麼去拉馬息戰?

再說,敦林回應翁蔡戰事的時間雖是對了,付出的愛黨熱情也很對,但欲調解的對像卻不大對,因為兩人中只有蔡細歷是他老友,翁詩傑卻是他的宿敵。

想當年馬華AB隊戰役,敦林與翁總的關係形同水火是路人皆知,近來也沒聽說過兩人有過一笑泯恩仇的互動,敦林能以甚麼關係當中間人?

和事佬這種中間人的差事真的超難當,更何況是翁蔡這兩個非常人的非常糾紛。有說“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做得不好可要被罵三代,問你怕未?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和事佬叫魯仲連,是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齊國人,飽讀詩書,雄才大略,能言善辯,是名謀士,經年周遊列國,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他在趙國遊歷時,時遇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秦軍圍困趙都邯鄲,而來援的魏將新垣衍反游說趙國尊秦為帝,魯仲連知道此事,便請平原君安排他與新垣衍會面,費唇舌令新垣衍放棄原來的意見,說服秦國退兵五十里,打消了尊秦為帝的舉動,史稱“義不帝秦”。

事後平原君欲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始終不肯接受。他是為了維持正義才當和事佬,居功不求官,婉拒了平原君後便隱居。十餘年後齊國攻聊城,兩年來久攻不下,死傷慘重。魯仲連致書守將,勸他棄城歸燕或齊,守將未能作出抉擇,情願自殺而死,聊城便被齊軍佔領。魯仲連也不願接受齊國的封賞,又逃隱起來。

敦林可能有魯仲連之能,也有魯仲連之心,但最基本條件是須獲“翁蔡兩國”信任,方能周旋。可惜林翁是敵,仇人見面份外眼紅,他倆見面可能是互相討厭,根本談不下去,敦林要如何調如何解?怕是對機警的翁總來說,反而是多了另一位敵人聯合起來對他“圍剿”,哪會邀請敦林說教。

所以我認為敦林這個人選不對,對翁不對,縱然他心中有愛。

之前在首相建議之下,已有過兩位丹斯里級的雙方好友也擺過四方城勸說兩次失敗,翁蔡爭才會進入特大戰圍。

這說明權力之爭,只有靠更高的權力來擺平。特大是一個途徑,要快快搞掂就等首相出手吧。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09年9月7日)

3 則留言:

DaYeah 提到...

LLS is not to solve MCA prob but his prob.

T.C.T 提到...

郑前辈,
大致上,我是同意你的看法。敦林算是建国之臣,经练过大风大浪,
这事对他来说可能是kacangputih。挥手成事。但是。。
没得到翁蔡同意,更高的權力的人点头,不能当和事老
只有靠更高的權力來擺平? 有点矛盾、既然是更高的權力的人在背后发战,那来可能性将它摆平?
请指点。。

鄭欽亮 提到...

tct兄,您好。弟原意為“這說明權力之爭,只有靠更高的權力來擺平。特大是一個途徑,要快快搞掂就等首相出手吧。

即翁蔡權力之爭,須“更高權力”即首相來擺平,非不恰當人選敦林。
應是弟語焉不詳,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