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種族色盲和身份證色盲

“1個馬來西亞”目標的神奇力量,像上帝之手探入文件海洋,把沉澱在海底泥沙最底層的公民權申請文件一一掏上岸,曬乾打開,塵封多年的公民訴求重見天日。

除了外籍人士不算,有許多申請文件的內容都記錄了一個馬來西亞人的生平,從出生到坎坷的成長,所以最後一頁是悲鳴,怨歎此生無所求,只要一張藍登記。

對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馬人來說,藍登記的意義就是要堂堂正正的做回一個馬來西亞人,何以還得申請?申請怎麼那麼難?害得他一直不敢搬家,怕的是收不到登記局寄來的好消息……。

內長希山說,他將親自審核每一份申請文件,而且今年底之前至少要讓其中約1萬名申請者知道,他們是否有希望當大馬公民。他說這也是朝向首相倡議的“1個馬來西亞”目標邁進。

如果當年的首相有今天納吉的思維就好了,就不會到今天還留下數以萬計的申請表格,讓許多原是國民但陰錯陽差取得紅登記者受到國家賜予的冤屈。

“1個馬來西亞”的力量隔了一代才發功,期間已不知有多少個持紅登記的愛國者含怨而去。此生本想從一而終,奈何造端者弄人,結果鬱鬱而終,可惜啊。

我聽長輩們說,在那個時代,你要拿甚麼顏色的登記還得看人臉色,有些官員要給你甚麼顏色取決於你的膚色。會有這麼誇張嗎?我想就算有的話也只是一小部份的陳年官員會如此吧,不然今天哪有幾個華印人會持藍登記。

然而,當年也有不少從中國南來的長輩是在申請身分證的期限過後才提出要求,可是“蘇州過後無艇搭”,往後數十年患得患失的大馬人生活,就是因為沒有把握機會的“懲罰”。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大都不明白,本來就在大馬落地生根,當年政府為甚麼發給他們紅登記?有些大馬人是因為日侵的洗禮,證件盡失,無人相助,結果做了幾十年的非公民;有些人第一次拿身份證就是紅登記,根本不清楚為何被分類。

不過,以20年來電腦化後輕易複製或製造身份記錄的方便來說,一小撮的問題官員,就可以賣出一大撮藍登記,警方早前曾破過此類案件,可惜無法統計或找出還有多少個“新馬來西亞人”潛伏在大馬國土。

當然,今天來評估過去的疏忽和過失於事無補,畢竟“1個馬來西亞”已經發揮力量,朝向“種族色盲”的統一目標前進。“身份證色盲”也是一個可賀可喜的好開始。

光明日報專欄:潑墨(2009年9月18日)

沒有留言: